14
2024-05
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的通知》(下稱《通知》),部署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本次活動主題為“綠色建材進萬家美好生活共創建”,時間為2024年—2026年。本次活動內容主要有七個方面:大力推進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擴大參與下鄉活動產品范圍;鼓勵推動綠色建材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探索由“綠色建材產品”下鄉向“綠色建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特色鄉村建設服務商”下鄉轉變;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技術委員會牽頭,組織相關單位成立活動推進組;圍繞綠色建材區域特色產業、消費模式創新、上下游協同發展等方面,擬于2025年、2026年每年遴選5個左右綠色建材下鄉創新活動予以發布并推廣活動模式;2022年、2023年已批復的試點地區要發揮引領作用,繼續開展好綠色建材下鄉活動。《通知》提到,大力推進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選擇具有建材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的縣域、鄉鎮等,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促進綠色建材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推動綠色建材生產、認證、流通、應用、服務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推進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加快《建材工業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品目錄(2023年本)》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在綠色建材產業中的應用。
06
2024-05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是在原機場區位的改擴建工程,有大量的破拆工作,其中,破拆舊跑道所產生的總建筑廢棄物約3.2萬立方米。記者4月18日從西部機場集團機場建設指揮部了解到:約55%的廢棄跑道混凝土正被分類二次加工,作為混凝土裝飾板、仿石路沿石、裝配式路面、再生填料等用于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免去建筑垃圾外運和處理的費用,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和對原生礦產資源的開發,實現變廢為寶、節能減排。“民航跑道通常使用高標準的混凝土來保證飛機的安全起降,拆除后的混凝土材料物理性質依然保持優良。如何做好這些材料的再利用,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西部機場集團機場建設指揮部航站區工程部高級項目經理鄧衛娟介紹,基于“綠色機場”的開發建設理念,在三期工程實施過程中,西部機場集團組織相關團隊積極探索機場建設領域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課題,開發相應的施工工藝方案和驗收標準,使廢棄跑道混凝土在機場擴建工程中的各項應用有據可依。鄧衛娟介紹,通過對廢棄跑道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分析,工程采用分類分區域利用的原則,根據材料性能選擇應用場景。其中,部分材料被加工成混凝土裝飾板,在T5航站樓樓內鋪裝約3000平方米;部分材料被用于新建飛行區內漿砌片石排水溝、漿砌片石擋土墻、調節池坡面護砌等,現已形成約3.5萬平方米的鋪砌面。此外,加工后的混凝土裝飾石材、仿石路沿石,未來將在場區道路路邊以及航站區建筑天井、景觀區、室外廣場等區域廣泛鋪裝。“機場三期工程對跑道混凝土的再利用,節約了資源,節省了工程開支,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了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續循環利用。這種模式為其他地區機場改造、擴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值得推廣。”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陜西省環保產業協會特聘專家冉新權表示。
30
2024-04
據水利部網站消息,近日,黑河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大壩成功取出一根長20.65米、直徑200毫米的完整碾壓混凝土芯樣,芯樣長度突破20米。依據該工程大壩混凝土質量檢測方案,這次取芯位置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7號壩段上游防滲區內,距上游壩面約1.5米,從2609.5米高程至2588.85米高程,穿過7個澆筑單元、8層水平施工縫面和69個澆筑坯層。經自檢單位和第三方檢測單位共同見證,芯樣表面光滑致密,骨料分布均勻,層間結合優良,結構密實,是優質碾壓混凝土芯樣。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壩址地處高海拔峽谷地段,氣候、地質條件復雜,有效施工期短,給碾壓混凝土筑壩質量控制帶來了嚴峻挑戰。大壩建設中,黃河水利委員會黑河流域管理局組織各參建單位攻克高寒高海拔地區碾壓混凝土澆筑等技術難題,為大壩混凝土施工質量提供堅強技術保障。大壩自2023年11月下閘蓄水以來,各項監測數據良好,初期運行平穩。黃藏寺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水利重點建設項目,是黑河水量調度“龍頭工程”,工程運行后將合理調配黑河中下游生態和經濟社會用水,提高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
29
2024-04
10月8日,記者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新進展——足球場清水混凝土外立面整體亮相。按照計劃,“新工體”將于2022年12月竣工交付,屆時,熟悉的工人體育場將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和生活中。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工程于2020年8月啟動,項目I期總規劃建設面積為38.5萬平方米,地上約10.7萬平方米、地下約27.8萬平方米。“新工體”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單體清水混凝土建筑物,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打造北京首座、國內首批國際標準足球賽場;座位數增加至6.8萬個,第一排球迷座椅距草坪最近距離只有8.5米(東西看臺)和10米(南北看臺)。此外,項目還將打造10萬平米城市公園和3萬平米人工水系。“新工體”的清水混凝土工藝,是本次改造復建最大的亮點。據北京建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筑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以最樸素、最原始的素材還原最美的建筑藝術,其樸素的外觀,不需要過多裝飾,呈現出簡約、自然、穩重的形態,營造恢弘、肅穆的環境氛圍。它還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可以使建筑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清水混凝土作為一種綠色環保型混凝土施工工藝,相較一般外墻裝飾做法,大大減少了建筑垃圾產生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在綠色環保、節約成本、自潔能力、后期維保、使用壽命等多個維度具備明顯優勢。正是新時代、新理念、新技術的應用,讓“新工體”得以活力煥新,經典重現。該負責人介紹,“新工體”的清水混凝土展開面積約22萬平方米,這也使工體成為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單體清水混凝土建筑物。針對項目空間大、體量大、曲面多的特點以及諸多復雜工藝結構,項目方打破固有壁壘,通過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采用數字化木模板施工技術、引進數控機床配合機械臂無人化切割和自動化存儲、自主研發“仿生保護劑”等新模式新思路,輔以優化工藝流程,合理調配工序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證了工程保質保量如期完工。而且,“新工體”實現了主體橢圓形造型、外立面形式比例以及特色建筑元素這“三個不變”,恢復了莊重典雅的建筑風格,傳承首都歷史文化風貌,保留了城市記憶。足球場屋檐下最具標志性的一百九十個正方形窗花已經完成安裝,憑借完整的原始圖紙和最新的3D打印技術,“新工體”的窗花實現了“完美重現”。同時項目方還完整保留了以前的老窗花,未來將向公眾展覽,喚起人們對于經典的回憶。此外,工體最具標志性的九組雕塑也將在修復重制后,于項目落成之時回歸工體。除此以外,此次改造復建還在體育場上方新增加了罩棚,在設計和施工上嚴格控制高度和弧度,在兼顧視覺效果和美觀的同時,對工體原有風貌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未來“新工體”項目地面上將只有恢弘莊嚴的足球場這一個單體建筑,配合10萬平方米彩色混凝土廣場及公共綠地,重現工體建成之初開闊舒朗的空間形態。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工程開工以來,受到北京市民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廣大球迷群體,通過網絡論壇發帖、與北京國安俱樂部座談等方式,積極為項目建設建言獻策。為此,北京市重大項目辦會同北京市總工會、市體育局和中赫工體公司,積極組織北京國安俱樂部相關球迷組織代表到工人體育場改造復建施工現場觀摩、座談,為提高“新工體”的建設和運營水平、提升觀賽使用體驗出謀劃策。球迷代表圍繞進一步提高賽事活動、觀賽服務、商業運營水平,提出了很多建設性建議。針對球迷的建議,建設單位在“現代場館”上下足了心思。在“新工體”內場,“看臺碗”結構正在被6.8萬張“國槐綠”座椅逐步填滿,目前已經有超過2萬張座椅完成了安裝。球場東看臺上,用北京國安黃綠兩個主題色拼出了“BEIJING FC”字樣,未來工體將突出“北京特色、國安風采”。場芯部分已經完成了回填土作業,正在進行球場草皮的鋪設;球場南北兩端的大屏幕以及環繞全場的環形屏幕均已完成安裝,后期將進入聯調聯試階段;而比肩歐洲頂級俱樂部的球場照明工程也已經完成安裝,等待最后的測試。據項目公司中赫工體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首都第一座、國內第一批的國際標準專業足球場,“新工體”對標歐洲主流配置,將眾多滿足FIFA國際足聯世界杯辦賽標準的軟硬件設施引入工體,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注重多方聽取意見,組織球迷參觀座談,汲取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嚴格遵照“現代場館”這一工體改造復建項目的指導方針,完成了觀賽體驗和辦賽能力的雙重提升。另外,據北京市重大項目辦介紹,改造復建完成之后,“新工體”還將作為“北京最大的城市公園綜合體”,為社區、市民和整個城市發展賦能。“新工體”將以公共空間、商業空間、數字空間為抓手,融匯更加多元、豐富的業態和復合配套功能,在空間一體化、運營一體化和體驗一體化等方面實現整體升級,推動“工體-三里屯”區域的改造提升,助力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28
2024-04
在位于海淀區西北部的西北旺鎮西玉河村,由上海寶冶承建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一標段)施工正加速推進。記者近日獲悉,面對混凝土裂縫這個業界難題,北京金隅混凝土公司與上海寶冶創新工作室攜手,歷時180余天適配研發出新型混凝土產品。經過專家論證,這款低碳長壽命自愈合混凝土,能實現“裂縫自愈合”,力爭全面達到故宮北院區百年設計使用要求。伴隨著陣陣轟鳴聲,20多輛混凝土罐車整裝待發,泵車伸出“長臂”,向20余米深的修復樓項目基坑內進行澆筑。來自北京金隅混凝土公司創新工作室的宮汝元手持對講機,目光投向了澆筑底板,隨時指揮調度澆筑作業。“混凝土的流動性和坍落度狀態都不錯!”看著混凝土灌入鋼筋結構中,他松了口氣,用手指向了偌大的地下空間:“未來這里會進行大型文物的修復和展示,我們的混凝土要經得起一切考驗!”宮汝元負責研發故宮北院項目工程涉及的十余種特殊混凝土,其中一款低碳長壽命自愈合混凝土技術堪稱國內首例,首次面世就用在了故宮北院區項目上,能達到后期不產生細微裂縫的效果。“通俗地說,我們在混凝土中摻加一些結晶活性材料,有裂縫后能夠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晶體,從而填滿裂縫,實現裂縫自愈合,提高了混凝土后期致密性與防水性能。”宮汝元說。看似簡單的原理背后是高強度研發,創新工作室人員日夜進行實驗研究,從混凝土產生裂縫的三個階段進行控制,設計配比并試拌8次才得出最終論證結果,整個研發過程歷程180余天。“混凝土整體質量優秀,各項指標良好,能夠滿足故宮博物院的使用要求。”建設方的肯定,讓創新工作室團隊人員歡欣鼓舞。據了解,目前,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一標段)辦公樓底板已完成澆筑,項目主建部分修復樓也在澆筑中,預計10月份一標段三個單體建筑將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大文化設施、中央和國家機關在京重點建設項目,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預計于2025年建成完工,進一步助力故宮古建筑空間騰退和修復保護,有效緩解大型珍貴文物科學保護和展示利用問題,形成實物展覽與數字展覽相結合的現代展覽體系,與故宮博物院本院優勢互補,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優質的參觀服務和文化體驗。